《他们鉴证了文明》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编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非遗传承人刘永周表演的皮影戏《大闹天宫》 图片选自《他们鉴证了文明》
非遗传承人冯庆钜制作彩绘 图片选自《他们鉴证了文明》
作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些在深山里传唱千年的民谣,穿梭在幽深巷陌里的手工技艺,不仅仅是历史的静态“老照片”,还是跃然纸上的“文化现场”。它们仿佛是一条条隐形的纽带,一端连着悠久的历史,一端系着繁华的现代,滋养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文化自信。
然而,由于生活的压力、观念的变迁、代际的断层、商业的冲击,非遗文化传承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凸显出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关乎文化的传承,更关乎民族的未来。
读罢厚厚三册《他们鉴证了文明》,我感受颇深,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先秦时期采诗者们辛勤地收集民歌,再由孔子精心汇编而成《诗经》,今天的我们将无法深刻感受到那跨越千年的“十五国风”。同样,如果没有杨荫浏执着地用录音机捕捉下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或许至今仍只是教科书中的一个苍白而空洞的音符组合,无法真正触动我们的心灵。正是将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研究学习的文献资料,后人才有机会领略到这些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而《他们鉴证了文明》正是在这方面所进行的富有成效的实践。
书中采用了极富吸引力的“非遗公开课”形式,让众多的非遗传承人走上讲台,用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来解读非遗文化背后的深层意义。这些故事不仅涉及非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历程,还深入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中。例如,非遗传承人樊祖萌在讲解侗族大歌时,详细描述了自己前往贵州省从江县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讲述了侗族人的吃新节习俗,还描绘了顶尖鼓楼的特色建筑以及别具一格的斗牛活动。可以看出,樊祖萌对侗族大歌的讲解并非仅局限于音乐层面,也并非只关注录制侗族大歌的过程,而是巧妙地将音乐文化与当地的民风民情相融合,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生动、全面、具有立体感。通过这样的故事,读者能够从真实可感的情境中深入理解和把握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感受传承人对这份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和坚定承诺。这种以讲故事为核心的传承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让更多读者主动了解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
这套丛书编纂规模宏大,内容广泛,深入挖掘了民间文化的丰富资源。从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到节庆活动,全方位地呈现了民间文化的各个方面。编者们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民间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在体现学术性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特别注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大量生动的照片和插图,让读者更加直观地领略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编排不仅提升了书籍的观赏性,还保存了有关非遗文化的影像资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打开了一扇了解民间文化、了解民族精神的窗户。
《他们鉴证了文明》的出版,是对中国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系统性回顾与精彩呈现。它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连续性和顽强生命力,更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依旧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内在灵魂。唯其如此,才能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有效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进而实现民族的繁荣与复兴。
| |24小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985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A2.B1-20232628/京B2-2022490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本文地址:https://suzhe.net/article/ff5a34971a4227d26d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