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著网- 快速收录,优质整合!

器物故事中展现精神境界――读长篇小说《包浆》_读书频道


文章编号:1129 / 更新时间:2025-02-06 19:45:11 / 浏览:

器物故事中展现精神境界――读长篇小说《包浆》_读书频道

汤志勇摄/光明图片

 

 

“紫砂”作为一件器物,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已承载着越来越深厚的文化意义。《周礼・秋官・大行人》中曰:“三岁壹见,其贡器物。”郑玄注:“器物,尊彝之属。”器物书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并不鲜见,《诗经》《楚辞》《山海经》《博物志》《镜花缘》均有名物书写的传统。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长物”就是各种日常生活中所谓的“无用之物”,对器物的赏鉴和雅玩,体现了晚明社会之后美学格调的发展。这种器物书写到《红楼梦》达到巅峰,小说细致描摹日常生活器物,不仅叙说时代,亦见人物性情。当代文学中冯骥才的《雕花烟斗》、王安忆的《天香》、葛亮的《瓦猫》等都以器物为中心,以器物来书写时代、洞见人性。可以说,器物书写是对中国古典“名物”传统的一种内在呼应。传统是一条永不消逝的河流,器物承载着传统的记忆,也折射着时代的精神。

 

 

《包浆》是紫砂壶的故事,也是主人公钦子厚的成长故事。“包浆”不仅是紫砂壶的岁月沉淀,而且是人的心灵修行。葛家三代人收藏下来的每一把老壶,背后都有一段生命和情感,每一个故事都震撼人心。钦子厚在探寻岳父葛家印故事的同时,也逐渐走进了每一把壶的历史,走进了一代代制壶人和藏壶人的内心,他真正懂了紫砂,也慢慢理解了“包浆”的真正含义。“在我看来,茶壶的‘传’,一是要使用、欣赏,壶上才会有包浆的活气;二是要心手相传,茶壶这东西有灵性,它靠人养,也给人捧场,其间也成全了茶叶;三是壶有气场,更有血脉。制壶的人走了,气场还在壶上。不过,他其实只完成了壶的一半。壶的精气神,要靠持壶者来养。久而久之,养壶人的精神,也变成了包浆的一部分。”最终,钦子厚选择把这些价值连城的壶捐给国家,专辟“葛家印紫砂收藏馆”。紫砂的“包浆”其实就是时间留在器物上的光亮,是人在岁月中的沉静成长,人和壶是一种相互的结缘与成全。钦子厚遭遇中年危机,选择停薪留职,回到古南街,枕河而居,与紫砂壶朝夕相处,拂去世俗尘埃,“通过紫砂壶,照见自己的过往,遂将旺烈的肝火降到平和”。一开始,钦子厚心浮气躁,但在解读祖辈留下来的紫砂壶的过程中,他逐渐有了担当,有了社会责任感。小小的一把紫砂壶,却内蕴乾坤,可观照人心与世界。

 

 

徐风在书写地方经验的同时,传达的是江南经验,讲述的是中国故事。紫砂壶是古南街的精神象征,古南街是紫砂的精神场域。江苏宜兴是“中国陶都”,丁蜀镇是中国千年紫砂产地,古蜀镇旁的黄龙山是出紫砂泥的地方,有甘醇的阳羡茶,有清澈的蠡河水,古南街的“聊壶茶坊”就是陶都的缩影。小说中钦子厚在古南街养病的日子,把古南街老店铺的旧招牌,用狼毫小楷笔,一家一家抄下来。就像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一章的笔墨描写沅水河畔的吊脚楼和船工日常。古南街、蠡河水、黄龙山这些地域造就了宜兴人的文化性格,也成就了紫砂壶的文化气场。

 

 

徐风的紫砂写作已经逐渐成为江苏宜兴的一张文化名片。在紫砂系列中,《包浆》回应着中国古典的“名物”传统,也呼应着当下的时代语境。紫砂壶承载着文化江南的精神气脉,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也在向世界讲述着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中国故事。

| |24小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985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A2.B1-20232628/京B2-2022490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相关标签: 中国青年网;包浆;器物;紫砂壶;时代语境;吴楚文化;长篇小说;精神境界;故事讲述;精神意义;名物

本文地址:https://suzhe.net/article/01818543c6665c441bd1.html

上一篇:书写人间大爱读书频道...
下一篇:打开乡村生活的全息图景――星空与半棵树创...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s://suzhe.net/" target="_blank">素著网- 快速收录,优质整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