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十五讲》
方建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书法历来是精英艺术,它以古代文人的日常书写为基础,承载着传统士大夫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经验。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那么,如何让高雅的书法艺术接上“地气”,让普通人正确地进入书法之门,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养分呢?近日,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建勋出版的新著《中国书法十五讲》,就是一本上佳的书法入门之作。
形与神的关系是传统艺术中的经典理论问题。“形”指形质结构,“神”指神采气韵。所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南朝王僧虔)。唐人亦有类似的说法:“深识书者,惟见神采,不见字形。”(中唐张怀┗婊幸灿小耙孕涡瓷瘛保ǘ蒜┑墓鄣恪K健笆只游逑乙祝克凸楹枘选保咛宓男问浇峁谷菀壮氏郑袂槠显蛲萌四岩韵卤省7浇ㄑη蠼庑┎豢杉⒉豢伤档摹懊孛堋本】赡艿厮党隼础J橹凶庞昧艘唤诮病吧裼肫保卮鹪跹拍芗錾癫傻奈侍狻K紫冉癫陕涫档健氨柿Α薄敖峁埂薄坝媚比鼍咛逍沃什忝妫赋鲇帽室薪谧嗪头⒘Φ悖唤峁挂龅叫鳎裱鞍嗣婀靶摹钡脑颍挥媚院诙笪鳎暗比菀咨松瘛H粽馊龇矫娑寄茏龅剑颉澳芄桓癫纱淳薮蟀镏薄K赋鍪榉ǖ纳癫捎辛讲愫澹耙徊闶枪残曰纳癫桑硪徊闶歉鲂曰纳癫伞薄9残允粲谧髌房吞宓奶卣鳎鲂栽蛑赶蜃髡咧魈濉!笆榉ǖ目晒螅唤鲈谟诠残陨癫桑谟谑檎叩囊恢侄捞氐木衿省!彼健熬衿省卑俗髡叩母鲂浴⑶楦小⒕辰纭⒏竦鞯取8鲂浴⑶楦幸话阒挥胁钜欤环指叩停辰纭⒏竦髟虿恢皇遣钜欤褂懈叩椭稹U獠唤鑫榉ǔ艘惶醪钜旎缆罚刮榉ǖ慕祝赋隽艘惶醪欢咸剿鳌⑻嵘牡缆贰
临与创的关系是书法学习过程中的普遍难题。临摹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有过书法学习经验的人或许都能体会,学书一段时间后,对着范本临得还有些模样,可一旦脱离范本尝试创作就写成了没有章法的“自由体”。对于这种现象,通常听到的说法是临得不像,只管多临就是了,时间一到,自然就能写出自我风格。人们往往把临摹与创作理解为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刚开始临的时候没有自我,似乎只要等到某一天时机到了,就突然有了自我。面对范本,我们抛开自我的个性,尽可能地模拟再现范本的形迹,恨不能每一个转折棱角的细节都不放过。方建勋指出,这些实际上是对临帖的一种误解。
所谓创作、出新,就是要呵护这种个体差异,将之培植为一种自觉的书写意识,然后,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与书写风格。徐渭说“临摹直寄兴”,就是说,临与创之间“自我”始终是一以贯之、并无断裂。即临即创,区别只是“自我”处于微与显的不同状态而已。
人与书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书法中的终极命题。孙过庭《书谱》中谈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刘熙载《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是“书如其人”最为著名的表述。人与书究竟是何种关系,又是如何产生关系的?这是一个非常艰涩的理论问题,要用简单直白的话说清楚是非常难的。
书法中不能缺少主体的人格个性。方建勋指出,个性并非书法的最终目标,书法还要致力于追求境界。书法会受到主体的情感或情绪影响,但也有一些书法似乎游离于“人情”之外,采取“去人取天”的类型。如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的书法,似乎荡涤了情感的力量,进入人书合一的天人境界。“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蔡邕),散是一种生命修养的功夫,是要把遮蔽自己心性的“屏障”“灰尘”或“习气”清除,从而恢复人的本初真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书法可以作为一种修行方式,通过书法的学习,提升我们的生命境界。
| |24小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985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A2.B1-20232628/京B2-2022490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本文地址:https://suzhe.net/article/078b0b5d90c9656358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