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具有强烈自省意识和批评精神的作家,对“文如其人”抱有怀疑态度,比如托尔斯泰在《忏悔录》里就说,他所观察到的作家,“大部分是坏人,毫无品格”,由于和这些人接触,“我身上滋生了一种恶习――与日俱增的高傲和疯狂的自信”;巴金在《随感录》中也写到过,“……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王朔在《我看王朔》中,通篇都对自己猛烈开炮,“为什么王朔往往给人俗的感觉,他那粗语村言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在小说中那些看似花里胡哨的都市情景下流露出的极其陈腐、极其庸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莫言说过,“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作家们批评起自己,下手往往比别人要狠,客观来看,这也是作家追求“文如其人”的一个表现,想把自己与作品与观念融为一体,也主动推倒来自批评家与读者共建起来的那道高墙。但从那些作家自我批评所产生的年代与背景来看,很多时候,他们的言行,有的属于自揭疮疤,但有的也更接近于一种对读者或者媒体的取悦,抑或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不可否认他们的言语是真诚的,但在真诚的背后也藏有多元的诉求,于是人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作品是作品,人是人,不能因为作品的好坏臧否作家,也不要因作家的人品影响到对作品的评价。
| |24小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985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A2.B1-20232628/京B2-2022490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本文地址:https://suzhe.net/article/868362b6e78265162e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