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著网- 快速收录,优质整合!

2024网络文艺:向微短化转型向智能化拓展_新闻频道


文章编号:129 / 更新时间:2025-01-28 13:36:56 / 浏览:

  网游《黑神话:悟空》模型亮相国外。新华社发

  网络剧《我的阿勒泰》 资料图片

  网络文学《我们生活在南京》 资料图片

  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 资料图片

   亲爱的读者,当你打开本期报纸时,时间已是2025年。 2024网络文艺向微短化转型向智能化拓展

   时光川流不息,转眼间我们又与你相伴一年。

   过去的一年,想必你我都有切身的体会:技术加速重塑媒介生态,文艺创新创造空前繁盛,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新的文艺收获。

   毫无疑问,网络文艺已是这个时代创作主体最活跃、大众参与最广泛的领域。

   2024年,我们与诸位师友一起,观象析理、解疑释惑,分享着对网络文艺发展的思考和见解。新的一年,我们期待与更多名家新锐相约,共同品读这纷纭多姿、生机勃勃的文艺现场,希望为读者正确打开网络文艺大门提供切实的参考。

   2024年底,“汉语盘点2024”活动在京揭晓“年度字词”,最终“智”字从汉语的汪洋大海中浮出水面,当选为年度汉字。对于2024年网络文艺而言,“智”不仅意味着人工智能(AI)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人工智能已渗透进文艺活动的全过程,也意味着人类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媒介变革中需要更多智慧来迎接挑战。过去这一年,中国网络文艺作为新兴的大众文艺,虽然面临着数据安全、算法偏见、深度匮乏等问题或隐患,但仍然执着地向下深耕,向上攀登,现象级和爆款作品层见叠出,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向心力,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生力军。

  深度神经网络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已成为现实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飞跃和迭代,千行百业都迎来了“人工智能+”时代,深度神经网络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已成为现实,AI几乎可以参与所有文艺活动或文化消费活动:AI创作、AI翻译、AI陪伴等等。AI与大数据、脑机接口、动作捕捉、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等数字科技结合起来,影响和改变了艺术生产的主体、生产与传播方式。有人甚至把当下的艺术分成两部分:“人类的艺术”和“人工智能的艺术”。这不禁让人想起法兰西文学院院士让・科克托在1962年写给海德斯伯格的信,前者在提到后者的机器创作《节奏图》时热情洋溢地写道:“让我们来赞美,哪怕不理解。”这一超前的评价也完全适用于当下人工智能文艺的发展。

   在AI活跃登场的高光时刻,我们需要回顾人类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从文艺作品中来寻找启发、灵感和动力,来洞察科技、重塑想象。美国学者梅厄在其著作《神工智能: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中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人类探索、思考AI以及与之并存的历史,或许比我们了解得更为久远,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偃师造人,古希腊神话中的青铜机器人塔洛斯、邪恶机器人潘多拉等,古人早就开始寻找AI改变人类感知世界、交流情感、管理社会、探索生命的方式,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同样,从200多年前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开始,浩如烟海的科幻作品中,关于AI丰富而辽远的畅想涉及主体存在与意识觉醒、人机协作、权利与责任、安全与风险等重要命题,更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急需进行系统打捞和借鉴。

   同时,面对AI的无限可能,我们不妨承认人类的有限性,承认人类的矛盾、怅惘、脆弱甚至无为,这不是一种妄自菲薄,而恰恰是一种“智能理性”。人类复杂的情感犹如无尽的黑洞,但反观之也是璀璨的星空。正因为如此,这一年我们在网文《十日终焉》中读到人性在“终焉之地”的复杂多面,在网剧《长相思第二季》中感受重义轻生的相柳爱而不得、身亡命殒的遗憾,也在网络动画《剑来》中领悟回归内心的大道智慧。

   人类不确定的情感与复杂的内心,是文艺创作不竭的原动力,文艺正是对人类有限性的一种补偿。生而为人既是与生俱来的限度,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反观AI,它的“算法正义”“数据正确”和“提示词搭建”终究要面对太多的质疑:瞬间输出的海量数据,是否容得下情感的丰富和充沛?冰冷的芯片,是否真的可以抵达炽热的心灵?强大的算力,真的可以计算出道德与伦理的两难吗?

   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完成的国内首部百万字AI小说《天命使徒》的内容创作中,人工智能贡献了70%,人力只占据了30%,人类的作用看似次要,但它更像是那块最终决定水桶容量的短板。人类应当怀抱积极、自信、坚定的态度,以正向而开放的价值与态度培养人工智能,期待人工智能成为“亦师亦友的伙伴”,创作出重写历史、超越人类的伟大作品。

  微短剧狂飙突进,既“上头”又“走心”是未来方向

   2024年网络影视的成就可圈可点,涌现出《我的阿勒泰》《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庆余年2》《墨雨云间》等爆款剧集。本年度网剧有两大趋势:一是剧集数量相较以前大幅减少,如《猎罪图鉴2》只有28集,《边水往事》只有21集,《新生》仅有10集,整体规模也趋于紧缩;二是微短剧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在卫视或长视频平台享有专区,实现大屏展播,而且也催生了长剧短剧化、长短联动的态势。根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经赶超网络小说和外卖,市场规模有望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

   从快进、倍速播放再到刷短视频,微短化的审美消费在数字化时代悄然形成。微短剧之所以能够获得迅猛增长和传播,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微短剧体量小、成本低、制作快,短叙事更符合当下观众碎片化、快节奏的视听消费习惯,更方便快捷;其二,微短剧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微短剧自带网文基因和各种流行“梗”,通过强剧情、多反转直击观众的爽点和痛点,更擅长“埋钩子”、吊胃口,为观众提供高浓度的情绪价值,更“止渴”更“解馋”。不过,当下微短剧也经常面临着尴尬局面:虽然市场火爆,成功出海,被各行各业蹭流量,但也屡屡引发争议,被批评为“不是作品,只是产品”,文化部门也不得不多次发布监管提示,对其实施分类分层审核,引导创作,如管理或遏制“霸总”等题材或套路的泛滥,增加“片名”审核等,借以提升行业整体形象。

   岁末之际,视频平台B站2024年度弹幕出炉,“接”字脱颖而出:人们期待“接住更好的”,专注“更好地接住”,在可能性和随机性中迎接一切。对微短剧而言,人们关注的问题是,微短剧究竟“接住”了什么样的情绪,获得了怎样的共鸣?又应该传递出什么?

   从近年来微短剧的爆款作品看,其接住和满足的大多是人们对成功、财富、健康、亲情和爱情的渴望。“扮猪吃虎”“打脸虐渣”“战神归来”“制造霸总”“有仇必报”“豪门弃女认亲”“萌宝卖萌”等爽文套路虽然又土又尬,但可以让观众快速解压,满足心底对戏剧化结局的期待,暂离现实压力,情绪确实被稳稳“接住”了。不过,微短剧归根到底不能仅停留于“接住”短暂的、应激性的情绪,还要继续满足人们对品质升级和“珍馐美味”的需求,传递稳定而饱满的情感,进而表达出更深层的情怀,这样才能用丰富而独特的情绪价值吸引观众,引发共情,滋润心灵。

   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活动推荐作品《我的归途有风》为例,该剧讲述一线城市打拼多年的白领许有风回到四川老家,与青梅竹马的百年川菜店老板谢归途化敌为友,一起探索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该剧既“接住”了观众对治愈城市病、回归田园的期盼和向往之情,让观众领略到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极致魅力和丰富内涵,又激发出观众强烈的文化和情感共鸣,实现了从“接住情绪”“传递情感”再到“表达情怀”的迭代升级,整部剧“上头”又“走心”。该剧集均播放量破千万次,专辑总播放量近2亿次。

  以奇崛想象力呈现出新颖的世界乃至宇宙图景

   中国网络文艺已成为世界文化现象,焕发出无限魅力:2024年,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首次纳入网络文艺;《诡秘之主》《庆余年》等10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入藏大英图书馆;中国网文征服无数国外网友,引得他们“上瘾”催更;“C-Drama”(即中国电视剧,特指中国网剧)风靡海外,成为海外网络高频词,《庆余年2》《与凤行》《墨雨云间》等网剧大规模登陆海外主流视频平台;与网络文化密切相关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获得全球玩家追捧,斩获游戏界“奥斯卡”奖TGA2024“最佳动作游戏奖”和“玩家之声”两项大奖,实现了中国游戏史上的突破。中国网络文艺正搭乘着文化多样融合、技术升级迭代的快车,将中国风吹向世界。

   可以预见的是,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中国网络文艺在多元融合的浪潮中会继续大放异彩,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留下绚烂的篇章。

| |24小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985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A2.B1-20232628/京B2-2022490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相关标签: 极致魅力网络动画文艺发展网络小说文艺作品网络影视文艺创作接住短剧

本文地址:https://suzhe.net/article/0a70d098c11a5fdd032e.html

上一篇:2024年全国平均气温再创新高新闻频道...
下一篇:碑帖中的小人物,书写历史的另一面新闻频道...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s://suzhe.net/" target="_blank">素著网- 快速收录,优质整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