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米寂静”暗示了等待回应的空隙,也是作家意欲辩驳前的静默时刻。它决定了成书后的风格――争论与辩白。“任何典型人物都有符号化的特点。你说的两个缺乏个性的人物,恰恰是我着力塑造的。”在提问中内置批评的情形,并不多见。谈话也引发诸多富于启迪的话题,如作家和小说家、虚构与非虚构、寻根与西化、现实与荒诞、当下与记忆的关联分野。“非虚构,在严格意义上也是虚构,至少是半虚构”,它可以转化为事实与“可知事实”的关联。“当下的生活不仅仅是当下的,它也是激发我过去记忆的一种活力,它会赋予我过去的生活一种新的意义。”
作家如何与传统发生联结,阅读的接受史,潜文本之影响史,又是如何?“《离骚》让我知道人生命运的苍凉和苍凉后的瑰丽。《山海经》使我知道了中国人思维的源头。”这类引入,使贾平凹故事摇曳,闲话弥漫,节奏从容。傅小平不只探访作家当下所是,还探求作家何以如此,它揭示作品的“生成”。如莫言“用轻松和幽默的笔调,写沉重、痛苦的人生,实际上是我从多年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经验”。马原更关切“人类永远的困境和命题”“我的作品就像那些耐看的女人,年轻的时候看着不年轻,老了也不显老”。
《一米寂静》副标题谓之“当代文学对话录”,而非访谈录。这说明傅小平的志趣:主体性视角,商谈式交流和碰撞性交锋。它绝非一种反射问答,而是持有立场、锋芒锐见的“导引”。所谓问者激与荡,答者生与发。访问并非总是认同,而是期待思想的回声、观念的折返。
| |24小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985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A2.B1-20232628/京B2-2022490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本文地址:https://suzhe.net/article/c594aed766c7cf983d17.html
上一篇:散文中感知京华风韵读书频道...
下一篇:讲述故宫文物南迁故事读书频道...